3月30日上午,教育学院润园讲坛第十六讲在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坛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为人、为学、为师之道”,由奉贤区教育学院、开放大学奉贤分校及奉贤区图书馆联合主办,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强博士应邀作“传统文化与为人、为学、为师之道”讲座。讲座由教育学院院长蒋东标主持,200多位教师参与聆听。
通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刘强教授以渊博的学识、生动的事例、通俗的语言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途径和当今教育生态进行了深层对比,剖析了当代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指出传统文化复兴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随后,刘强教授又从“明人伦、守人本、行人道”三个方面,畅谈了为人之道。做人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遵守“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要讲求孝悌、忠恕、仁爱、诚敬、中庸之道。刘教授还分享了周敦颐《通书·志学》里的“人道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进一步深入地剖析了做人的道理,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做人要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在谈到为学之道时,他又从“学习的意义、为学的目的、为学的境界”三方面倡导重视阅读经典、终身好学不厌的理念,教会大家学思结合和辩证思维的读书方法。他主张学习重在知行合一,治学的目的是修身为己,为己之学最给力,并要达到“自信不惑、乐以忘忧、变化气质、超凡入圣”的境界,在纠正人们以往的误读误解中,也召唤出听众对经典的向学之心。
然后,刘强教授与大家就为师之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刘教授谈到“礼之三本”,认为教师是应该受到极大的尊重。要做“经师、人师、严师”。刘教授倡导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在器先,行在言先,抑扬并施。
最后,刘教授深刻道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国学的核心是人学,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化人的关键在化心。他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反求诸己”,“知行合一”,读好书,当良师,做好人,饱读诗书,气质优雅,始终心怀仁爱之心,在育人中不断成长。
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刘强教授结束了自己的分享。刘教授的报告内涵深远,富含哲理和人生智慧,发人深省,让老师们重新审视为人、为学、为师的意义,领悟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