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上师大人文学院副院长詹丹教授来到区教育学院润园讲坛,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新颖的话题,从医病角度,谈中国古代小说的魅力。这个话题,显然非常符合当下普遍讲究养生的大众需求,同时又能开拓大家对小说题材的深度认识,因而将近两小时的报告,老师们始终专心致志地聆听着、摘记着。
詹院长首先对古代小说的相关认识作了必要的铺陈:一是介绍了古代的小说观念,如:汉人谓“小道”、唐人谓“驳杂不实”、宋人谓“文备众体”,虽然古人看不起小说的“不真实、虚构”,但小说“不真实的情节”中反映着真实的社会状况和民间智慧;二是介绍了小说文体的四种分类,有文言的笔记、传奇和白话的话本、章回,简述了小说不断发展、繁荣的过程。
然后詹院长以讲述小说情节的形式开始讲述小说中的医案问题,例举了笔记类的三个案例《世说新语》、《宣验记》、《西京杂记》的具体内容说明疾病不仅是生理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治病不单纯靠药物,有时候还得靠自己的忏悔心理。比如,《西京杂记》中的司马相如得了糖尿病却不能自抑地与卓文君结合最终早死的故事;例举了传奇类小说“《杜子春》失声、《薛伟》失魂、《画皮》失心、《瑞云》失容”的故事,表达了治病不单纯靠医疗手段,还靠自我觉悟,调用神经指挥系统,用意志力来疗病,想像正常细胞正在吞噬癌细胞等治病方法;还例举了话本类小说:“陈多寿疥疮”,表达了有时候丑陋恶心的东西却是救命的良药。
接着,詹院长把话题聚焦到《红楼梦》的医案问题,以林黛玉和宝钗的病与药来判断两人的性格好恶,宝钗吃的冷香丸,制作繁难,道出她对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苛求;以宝玉让晴雯在房内煎药,道出宝玉求全求齐的性格,以黛玉不在房内放海棠花,道出她纯粹的性格;还以“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说明治病要考虑生理与心理、内环境与外环境,讽刺急于求成、简单化解决问题的社会弊端。
最后,詹院长以“整体观照与局部解析、诗性智慧与科学思维、历史经验与客观事实”三点结论结束报告。蒋东标院长在主持讲座中感慨地指出,今天的话题是需要慢慢体悟的,当我们还是学生时曾被小说的生动所吸引,现在真正被小说蕴含的哲理、智慧所折服,今天的报告给了大家对人生、对价值取向的深层启示。
(教育研究中心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