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名师团队 | 正文
 
上海市正高级教师 朱志浩
 
 

育人为本行者无疆


朱志浩,上海市正高级教师,上海市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现任奉贤区教育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历史教材评价专家组成员、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参与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制定、修改,上海市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等工作。

对教育改革,朱志浩老师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不是矫枉过正,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朱老师在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上,提出了要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来达成目标。历史课上的学生活动并不一定就是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思维能否围绕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才是关键。朱老师说,“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主要是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学的历史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朱老师跟我们讲述了上海市中学历史二期课改走过的轨迹:从强化学生以历史基础知识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想方法、追求养成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到提倡既要教会学生史学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同时,考虑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人,也就是考虑学科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

朱老师感慨:这两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教学立意背后所蕴含的育人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关的: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我们要达成育人目标。朱老师说:“做老师是一种责任,它肩负着民族未来,它需要我们的激情和理想,我享受自己的想法获得他人的认可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朱志浩老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研员,有着深厚的专业基础,在学业考试命题、教学评价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尽管已经有所成绩,但朱老师依旧保持一颗乐于学习、敢于进取的心。朱老师说:“我所思考的,就是我如何将这门学科教到极致,这是我的毕生追求。”

工作多年后,朱老师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学历史学科的命题设计、教学评价上,但学科自身评价理论的不足使他在这方面处在一个瓶颈阶段。2008年,朱老师参加了第二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除自身学习之外,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名师、专家,在和他们交流中,开拓了朱老师的学科思考视野,并使他逐渐走出专业发展的瓶颈期。

朱老师称那时的他处在“职业发展高原”,他说:“跨过了这个坎儿,克服了这个职业的高原现象,你的眼前又会是一片广阔的天空。”朱老师在培训之后开始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他提出了衡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教学立意是否准确贴切,二是史学思想方法是否落实、如何落实,三是课堂教学中有无生动的历史细节,四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没有一个符合史学逻辑的结构式的思路。朱老师在河南等省的历史骨干教师培训时介绍他的这一的观点,得到他们的认可,把上海中学历史学科二期课改的思想不断传播到其他省市。这是朱老师在历史教学上的又一成就。

朱老师也常以自身经历教育年轻教师要有责任心,要多读书、多实践、多和学生沟通。他说多读书、多思考是一个好习惯,在当今社会生态下,不读书、不思考就很快会被淘汰。

与朱志浩老师的近距离接触,感受到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那一份教育者的担当和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爱育人,用心行动,是朱志浩老师最为真实的写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