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学期工作成效分析
亮点
1.智能化教学创新成果显著。
(1)云课堂项目高质量推进。
幼儿园以教学节录播课为契机,信息化教研组开展4次专项研讨,完成30%课程拍摄,并优化多镜头拍摄与音效技术。教师视频剪辑能力通过培训显著提升,推送的4个活动设计中2个课例获奖,获奖率达50%,有效赋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2)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突破
编程积木小组开发《稻草人》等成熟课例,在奉贤区智慧课堂展示中获三等奖,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优化活动室课程设计,成功激发幼儿编程兴趣,成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示范案例。信息教研组年轻教师利用童童AI开展活动,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也在奉贤区智慧课堂展示中获三等奖。
2.安全管理与数字化建设双轨并行。
(1)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零事故
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严格落实公众号180余篇推文审核制度,单篇最高浏览量达1200次。通过第三方机房巡检、全员网络安全培训及专职监控小组,实现学期内信息安全零事故,班级群管理获家长高度认可。
(2)资料数字化归档体系完善
增设专用存档硬盘,分类管理通讯稿、幼儿观察视频、大活动资料等数字资源,提升素材调用效率。规范化肖像权使用流程,通过家长意见征询制度,为宣传与教研提供合规、高效的素材支持。
不足
1.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与观念不足: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欠缺,面对新技术有畏难和抵触情绪,仍依赖传统教学方式。且一些教师对人工智能在幼儿教育中的效果存疑,担心其影响师生情感交流与幼儿个性发展。
2.教学资源与个性化不足:虽有人工智能技术,但幼儿园教学资源在趣味性、互动性上仍显不足,难以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和创作的能力不够,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差异。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围绕《解放路幼儿园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深化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推动“信息管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信息研究”四维协同发展,赋能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效能提升,助力打造智慧教育特色品牌。
三、工作目标
1.信息管理:优化数据自动化处理流程,完善家园共育平台运行机制,确保信息安全零事故。
2.硬件建设:规范信息化设施管理,更新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提升硬件安全防护能力。
3.软件建设:通过分层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4.信息研究:推动信息化课题实践,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案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路径。
四、工作重点
(一)信息管理:强化安全与协作
目标:实现数据高效流转与安全防护,增强家园互动实效。
措施:
1.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建立数据备份与加密机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演练。
根据幼儿园《信息化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数据分级保护标准,对涉及幼儿隐私数据的平台,要求必须完成等级保护测试,并与第三方签订保密协议和网络安全责任书。除了每月的网络安全桌面演练,在信息中心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一次网络安全红蓝对抗演练,模拟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场景,检验防火墙规则有效性及应急响应流程,演练记录纳入信息组相关人员绩效考核。
2.优化“孩子通”等家园共育平台功能,提升使用率。
充分利用“孩子通”平台“幼儿评价”模块,支持家长查看、参与记录幼儿行为,关注幼儿发展曲线图,了解孩子成长轨迹;运用好区域家教平台的资源,为家长的家教需求提供“育儿锦囊”。
3.落实班级网络群实名制管理,制定《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信息发布管理。
班级群班主任担任群主及管理员,必须打开“群聊邀请确认”,班主任初审群成员实名信息(姓名+幼儿学号)。实施“谁建群、谁管理”制度,班主任要对群内公开发布信息进行实时管理。舆情预案包含5级响应机制(如发现不实信息时,1小时内发布官方声明),组建由园长、信息分管、安全分管、分园长及班主任构成的舆情应对小组,正确对待班级群可能存在的舆情。
预期成果:
做好信息安全防范,确保期内无信息安全事故、无不良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二)硬件建设:资源整合与更新
目标:构建安全、共享的硬件资源体系。
措施:
1.利用平台构建集团内幼儿园共建教学资源库。
发挥集团幼儿园作用,采用“1+N”共享模式(1所牵头园提供主要教学资源+N所参与园贡献相关素材),逐步完成资源库的丰富和更新,内容涵盖五大领域数字化课件、AR互动游戏包等。每学期末结合集团考核工作举办“金素材”评选活动,设置“最佳原创奖”“最高使用率奖”等奖项,获奖资源将标注开发者信息,保证版权,可以用于区级平台的参赛等。
2.整合园本资源,促进共建共享。
对园内现有的视频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到统一的网络存储云硬盘,建立上传细则及审核机制,确保资源质量。组织教师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活动,鼓励教师贡献优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预期成果:
资源库有一定数量的内容。
(三)软件建设:分层培训与实践
目标: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推动技术落地课堂。
措施: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信息化工作成效的关键,通过分层培训、专家指导和实践应用,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开展分层培训,满足不同需求。
针对信息组开展摄影技术、视频剪辑等专项培训,提升宣传素材制作能力;为全园教师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旨在提高教师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实操能力。
2.强化实践应用,提高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希沃教学软件、课程通软件操作的指导,推进“智慧云课堂”项目,鼓励教师录制优质课上传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经验分享会,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前言设备,如童童AI、智能积木等进行实践的运用,每学期争取研讨出一节原创活动。
预期成果:
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参与区级层面相关信息化评比,并能在不同的区级评比中获奖2个以上。
(四)信息研究:项目引领与创新
目标:以研促教,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创新融合。
措施:
1.“智慧教育云平台”录播课的推进。
充分做好教学节录播课的准备,10月份信息组完成所有在编教职员工录播课制作和上传,在确保100%上传率的同时要保障10%的优秀率。鼓励教研组、教师充分利用“云课堂”资源开展观课、评课的学习以及教研组研讨等活动。
2、童童AI、智能积木等项目的推进。
结合备课组及信息化教研组加强对童童AI机器人和智能积木等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并通过定期的小组分享等模式,推动该设施设备的高效运用。中粮部落实好大班孩子智能编程积木活动室的使用,专人负责开展好活动,并能积极参与相关的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