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学年奉贤中学信息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及省市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为指导,坚持 “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示范引领、安全规范” 的原则,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构建 “平台 + 课程 + 工具 + 数据” 一体化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通过深度整合 “AI 赋能普通高中科学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建设” 与 “AI 赋能科学教育育人方式转型研究” 两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成果互促,推动科学教育课堂变革与育人方式转型,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1.
建成覆盖 AI 通识、AI+N 专项及拓研课程的多层次、可拓展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兴趣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
构建五维转型支持系统(目标评价、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发展、环境资源),形成系统化、闭环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
3.
打造 AI 支持的探究式、项目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创新思维与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4.
建立教育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平台,为教学改进、个性化学习支持与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 AI 赋能科学教育模式与教师发展机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三、工作原则
• 一体化:两项目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成果互通,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整体效益。
• 系统性:平台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与应用推广同步推进,确保各环节协调发展。
• 实用性:紧贴教学实际需求,注重系统易用性、功能针对性与教学效果提升。
• 创新性:鼓励开展 AI 融合教学创新实践,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案例与模式。
• 安全性: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教育数据合法合规使用。
四、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平台体系建设
1. AI 教学综合平台
◦
功能:课程发布与管理、学习过程跟踪、AI 互动辅导、学习数据分析与反馈
◦
产出:稳定运行的 AI 教学平台,支持不少于 8 门 AI+N 课程的常态化教学
2. AI 实验环境
◦
技术栈:Python 编程环境、TensorFlow/PyTorch 深度学习框架、大语言模型接口
◦
产出:可支持跨学科探究的 AI 实验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实验与项目研究需求
3. 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
采集内容:课堂行为数据、学习轨迹记录、作业成果、实验过程与结果数据
◦
产出: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与研究报告生成工具,支持教师教学诊断与个性化指导
(二)课程体系建设
1. AI 通识课程
◦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 AI 基础素养与应用意识
◦
产出:AI 通识课程资源包与在线课程,包括视频讲解、互动课件、实践任务等
2. AI+N 专项课程
◦
覆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探索 AI 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
产出:不少于 8 门 AI+N 专项课程资源,形成体系化的课程群
3. 拓研课程支持
◦
提供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生成式 AI 写作等科研支持工具
◦
产出:学生课题研究支持平台,为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教学支持工具开发
1. AI 评价工具:自动评分系统、学习画像分析、个性化学习推荐
2. AI 研究工具:数据分析平台、可视化工具、科研写作辅助系统
3. 智慧学习整合:打通课程、资源、数据与评价系统,实现学习全过程的智能化支持
(四)教师发展
1.
建立分层次、分阶段的 AI 素养培训体系
2.
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校本培训资源包
3.
提升教师 AI 融合教学能力,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骨干
五、预期成果
• AI 教学综合平台上线并稳定运行,支持常态化教学应用
•
不少于 8 门 AI+N 专项课程投入使用,形成特色课程群
•
学生课题研究 AI 辅助工具使用率达 80% 以上
•
至少 3 个学科完成 AI 教学实验案例,形成可推广经验
•
教师能独立使用 AI 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具备一定的 AI 课程开发能力
•
教学数据可视化平台支持课题研究与管理决策,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六、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
2. 制度保障:建立项目管理、平台使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
3. 技术保障: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负责平台建设与日常维护
4. 经费保障:统筹两项目预算,专款专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 评估保障: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优化
七、年度行事历(2025.9 – 2026.8)
|
月份
|
主要工作内容
|
|
2025.9
|
项目启动;组建团队;制定详细计划;平台需求调研
|
|
2025.10
|
AI 教学平台技术选型与部署;AI+N 课程需求分析;研究框架设计
|
|
2025.11
|
AI 通识课程资源开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实验环境搭建
|
|
2025.12
|
平台内测;首批 AI+N 课程开发;研究方案论证
|
|
2026.1
|
平台上线试运行;首批 3 门 AI+N 课程发布;教师培训
|
|
2026.2
|
平台优化;第二批 5 门 AI+N 课程开发;数据采集系统建设
|
|
2026.3
|
学生课题研究工具部署;AI 评价系统开发;教师培训
|
|
2026.4
|
拓研课程平台试运行;AI+N 课程全部上线;数据可视化平台开发
|
|
2026.5
|
实验数据分析工具上线;中期评估;教学案例收集
|
|
2026.6
|
五维转型系统测试;跨学科 AI 教学实验;教师培训
|
|
2026.7
|
平台全面优化;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展示准备
|
|
2026.8
|
项目总结与成果展示;经验推广;后续规划制定
|
本计划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通过一年的系统推进,将实现平台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应用与教师发展的协同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不断优化完善各项工作,确保项目取得实效,为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