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学年第二学期,我园围绕信息化赋能教育的核心理念,依据《解放路幼儿园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稳步推进学校各项信息化工作,以下是本学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总结:
一、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石,筑牢宣传与安全防线
1.阵地建设与管理。
严格遵循《奉贤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单位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校刊管理的通知》要求,完善《解放路幼儿园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幼儿园公众号、视频号的建设与管理,落实专人负责,严格审核发布内容,确保信息发布的规范化与及时性,本学期共发布180余篇公众号推文,最高一篇浏览量达 1200多次,有效提升了幼儿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规范班级网络群管理,实施班主任负责制,保障了网络交流环境的文明与安全。在学前教育法正式实施之前,幼儿园进一步规范了各类信息素材安全管理制度,对孩子肖像权的使用等进行了调查,征询全体家长的意见,规范使用各类信息素材。
2.信息化工作小组管理。
明确小组成员任务与责任分工,严格执行各类制度,确保幼儿园信息化安全。网络管理员遵守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规章制度,做到制度上墙,并定期检查网络和信息安全,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本学期通过了第三方对学校三个园部核心机房的巡检,一学期内未发生信息安全事故。落实全员参与的信息化安全负责模式,开展全员网络安全培训,提高教职工的安全意识,特别是针对网络舆情处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行日常监控,保障了幼儿园网络环境的稳定。
3. 资料数字化归档。
注重幼儿园活动资料的数字化归档工作,提高照片、视频等资料的存档质量,为幼儿园宣传提供了全面的原始素材。幼儿园服务器添置用于存档的单独硬盘,方便之后的存储,包括通讯稿信息资料文件夹、教师拍摄的对幼儿观察视频文件夹、外出学习参观拍摄资料文件夹,幼儿园大活动资料文件夹等,这些活动资料的数字化归档,为后续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科研与项目为核心,驱动信息化创新发展
1.云课堂项目落实。
秉持“有计划、早落实、做扎实”的原则,提前为2025年教学节录播课做准备。本学期信息化教研组组织成员开展活动设计研讨4次,完善活动方案,充分利用录播设备进行多镜头拍摄和音效优化,并开展部分人员的录播课视频编辑培训,提高剪辑质量。目前,云平台录播课拍摄已完成30%左右,四个研讨的活动设计也参加了相关的评比,目前有2个课例获奖,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 智能编程积木小组活动。
由杨文斌、苏佳倪、倪佳琦等几位老师组建的编程积木小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认真组织好中粮部孩子的相关活动室活动。优化1个成熟的编程活动教学课例,并积极参与相关评比活动,课堂教学《稻草人》在2025年奉贤区智慧课堂教学交流展示中获得了三等奖,推动了幼儿园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发展,激发了幼儿对编程的兴趣。
3. 信息化课题研究申报。
充分利用园内现有资源,申报并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张燕2023年立项的课题《幼儿园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以上海市S幼儿园为例》申请结题;倪婷申报2025年区级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中班一对一倾听的实践研究——以童童AI为例》。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资源的有效使用方法,总结经验,为幼儿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三、以培训与评比为驱动,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1.培训开展。
积极争取培训机会,安排信息组骨干教师参与了幼儿园无线电使用、童童AI使用等的区级及以上外出培训,更新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安排园内骨干教师组成帮扶小组,一对一指导信息化能力较弱的教师,显著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
2. 评比参与。
鼓励师幼积极参加各级信息化评比活动,如幼儿无线电趣味挑战赛,奉贤赛区上海市中小学校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奉贤区智慧课堂教学评选等评比活动。报送3个课例参加“奉贤区智慧课堂教学评选”,其中,倪佳琦、何悦两位老师的两个教学课例《稻草人》、《和童童AI一起寻找春天》均获三等奖,获奖率达67%。
四、下阶段工作设想
在本学期的信息化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对三个园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更新,如:对陈旧的办公用计算机进行了国产化设备的更换,对办公室网络布局进行了调整,确保办公网络的流畅等,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人工智能领域和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下学期要重点落实。
1. 存在的问题。
(1)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与观念不足: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欠缺,面对新技术有畏难和抵触情绪,仍依赖传统教学方式。且一些教师对人工智能在幼儿教育中的效果存疑,担心其影响师生情感交流与幼儿个性发展。
(2)教学资源与个性化不足:虽有人工智能技术,但幼儿园教学资源在趣味性、互动性上仍显不足,难以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和创作的能力不够,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差异。
2.改进的措施。
(1)提升教师能力与转变观念: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训,开展工作坊、在线课程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技术并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与同行交流经验,提升信心和能力。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观念,认识到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可助力教学但不会完全取代教师。
(2)优化教学资源与个性化推荐:利用人工智能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如互动式课件、教育游戏等,注重资源趣味性和互动性。收集幼儿学习数据,分析风格和兴趣,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鼓励教师用人工智能创作资源,满足幼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