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塘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信息化工作总结
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校信息化工作围绕“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学与特色发展”核心目标,紧扣校本研修主题与区级项目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资源建设、学生培养等领域的应用,各项工作有序落地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核心工作开展与成效
(一)“三个助手”应用深化,教学常规提质增效
分层培训实现全员进阶:9月开展“三个助手”进阶应用培训2场,覆盖全体教师;组建8组“青年教师帮扶小组”,针对6名老年教师开展1对1实操指导。截至12月,95%教师能熟练运用平台核心功能,72%教师可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分层作业设计与数据化学情分析——如语文组利用“作业助手”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问题,生成“论点不明确”等基础报告,指导学生针对性修改,班级作文平均分略有提升;数学组通过“上课助手”实时测评数据,定位“一元二次方程解法”薄弱环节,调整复习策略,学生解题正确率提升10%-15%。
案例打磨成果显著:10-12月收集各教研组“三个助手”应用案例15份,12月开展优秀案例评选,选出4份典型案例(如英语组《利用“上课助手”开展本草主题英语互动教学》)纳入学校资源库;其中1份案例被推荐至区级交流,获区教育信息中心基础认可。
(二)AI技术应用拓展,教研模式持续革新
多学科AI课例研修落地:本学期将AI课堂分析系统拓展至语文、数学、英语3个核心学科,各学科每两周开展1次AI课例研修,累计开展9次。通过AI采集“教师提问类型”“学生参与度”等基础数据,辅助教师优化教学——如英语组针对AI反馈的“开放性提问占比仅30%”,在课堂中增加“本草主题英语对话”活动,12月开放性提问占比提升至40%;数学组利用AI分析“二次函数复习课”数据,发现“学生练习时间不足”,调整教学流程,增加10分钟练习环节,学生解题正确率提升15%。
毕业班AI学情分析见效:11-12月将AI技术应用于九年级2个班级教学,为18名临界生生成简易学习报告。学科教师结合报告制定分层辅导方案,如数学组针对临界生“几何辅助线添加薄弱”问题,推送专项练习,12月临界生几何题得分率提升15%-20%,助力中考复习精准发力。
(三)特色资源库升级,支撑课程深度实施
“肖塘・本草”资源库2.0初步建成:9-11月联合生物、语文组完成资源库初步升级,新增数字化探究工具包(含3套植物生长数据记录模板、2份简易实验操作示意图),补充“本草文化英语短句”“本草主题手绘电子报”等跨学科基础资源25条。12月组织资源库应用培训,指导教师调用基础资源开展教学——如生物组利用“植物生长数据记录模板”,引导学生记录本草园植物生长情况,课堂参与率达90%;六七年级“本草探究”拓展课依托资源库,实现基础教学标准化,学生课程满意度达85%。
资源管理机制优化:建立“资源应用数据跟踪”简易制度,每学期统计资源调用次数;对8条使用率低于20%的资源进行优化(如简化“本草实验操作示意图”标注);将资源建设纳入教研组考核,语文组、生物组因“资源质量达标、使用率较高”获“信息化资源建设优秀教研组”称号。
(四)信息化活动开展,师生素养同步提升
教师信息化能力突破:10月举办“智慧课堂创新案例”评比,从15节课例中选出2节优质课例;11月打磨后推荐至区级智慧课堂展示,其中数学组《利用AI分析优化二次函数复习课》课例获区基础好评。同时,组织4名教师参与区云课堂视频课例评比,2人获区级三等奖,获奖数量与上学期持平,保持学校信息化教学基本水平。
学生信息科技活动出彩:9月组建数字创作兴趣小组,吸纳22名学生参与,每周开展1次活动;11月举办“校园数字创新节”,收到学生作品50件,评选出3件优秀作品参与区级信息科技竞赛——最终1件作品(八年级《本草植物生长电子报》)获区级三等奖,完成“获奖数不少于1-2项”的基础目标。此外,信息科技课程融入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网络诈骗案例分享”“个人信息保护常识”等活动8次,90%学生能基本识别常见网络诈骗手段。
(五)设备保障强化,支撑教学有序开展
设备优化与维护到位:9月完成4块智慧黑板功能优化(修复触控延迟、更新教学软件);增强教学楼三楼、本草园区域无线网络信号,确保核心教学区域网络稳定。建立“每两周设备巡检”制度,本学期开展8次巡检,处理智慧黑板、网络故障12次,设备完好率达96%;开通“线下报修登记”通道,维修响应时间均控制在48小时内,未因设备问题影响核心教学。
数据安全管理扎实:11月开展校园数据安全基础检查,完善资源库、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权限设置;组织教师参与数据安全基础培训1场,明确“学生信息保密”要求,本学期未发生数据泄露事件。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存在问题
信息化应用深度不均:部分教师(尤其非核心学科教师)对AI分析、“三个助手”进阶功能应用不足,仍停留在“基础工具使用”层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性有限,如“肖塘・本草”项目中,仅20%活动涉及数字化工具。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覆盖面有限:信息科技兴趣小组仅覆盖22名学生,未满足更多学生需求;区级竞赛中,仅1件作品获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资源库应用反馈滞后:虽建立资源应用跟踪制度,但教师反馈意见收集周期较长(每学期1次),部分资源优化不及时,影响教学使用体验。
(二)改进方向
深化应用与创新融合:下学期针对非核心学科教师开展“AI+基础应用”专项培训,如艺体组“利用AI分析简单课堂互动数据”;推动“肖塘・本草”项目数字化创新,要求各年级至少设计1个“数字化+学科”基础活动,提升融合深度。
扩大素养培养范围:扩招信息科技兴趣小组至30人,增设“简易编程入门”模块;与区内兄弟学校交流竞赛经验,针对性备战区级赛事,力争获奖数提升至2项。
优化资源反馈机制:将教师资源反馈周期缩短至每两个月1次,开通“资源优化建议箱”;增设学生资源评价环节,收集拓展课学生对资源的意见,确保资源优化更贴合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