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工作交流 | 学期总结 | 正文
 
肖塘中学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信息化工作总结
 
 

肖塘中学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信息化工作总结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信息化工作围绕“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学提质”核心目标,紧扣校本研修主题与“智慧课堂+”项目,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在教师能力提升、课堂革新、资源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核心工作开展与成效

(一)“三个助手”培训与应用落地,优化教学常规

分层培训覆盖全员:3月组织“三个助手”平台专项培训2场,分“基础操作”“进阶应用”层级开展,覆盖全体教师。通过培训,90%以上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备课助手”整合跨学科资源(如“肖塘・本草”项目素材)、“上课助手”开展实时互动测评、“作业助手”进行分层作业推送与错题分析,有效助力“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其中英语组利用“作业助手”实现单元作业精准推送,学生作业完成效率提升20%

案例评比促应用深化:5月开展“三个助手”应用案例评比,共收到18份学科案例,评选出6份优秀案例(如数学组《利用“作业助手”分析二次函数错题,优化教学策略》),纳入学校资源库并在教研组长会议上交流推广,推动信息化工具从“会用”向“用好”转变。

(二)“智慧课堂+”项目推进,打造信息化教学标杆

课堂实践形成特色模式:以《信息化赋能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校本研修项目为载体,2-4月各教研组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研讨12场,形成多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如语文组苏姝老师《登勃朗峰》一课,利用智慧黑板创设“虚拟登山”情境,提升课堂互动性;数学组黄超凤老师《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借助PAD实现学生自主探究与实时反馈,课例获区级公开课展示。

评比参赛斩获佳绩:4月开展校级智慧课堂评选,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素养落实”维度评选出3节优质课例;5月推送至奉贤区智慧课堂评比,其中罗正东老师《草本情韵抒胸意》(艺体组)、魏继东老师《书法项目化》(艺体组)课例因“技术与学科特色深度融合”获评委认可,展现学校信息化教学成果。

(三)AI技术应用拓展,助力教学诊断与教研革新

多学科AI课例研修开展:在数学组上学期试点基础上,本学期将AI课堂分析系统拓展至语文、理化等3个学科。3-5月,各试点学科开展AI课例研修8次,通过AI采集“教师提问频率”“学生参与度”等数据,辅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如语文组通过AI数据发现“学生课堂表达不足”,调整教学活动设计,增加小组合作展示环节,学生课堂参与率提升30%;数学组结合AI分析,优化“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策略,助力区级公开课《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成功展示。

联动课例研修革新教研样态:配合数学组“用科研方式做教研”模式,将AI分析数据作为课例打磨核心依据。如针对AI反馈的“学生思维参与不足”问题,数学组调整教学任务设计,引入“伏羲园喷洒装置设计”项目化情境,推动教研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相关经验在5月教研组长会议上分享。

(四)信息化资源库完善,支撑特色课程实施

特色资源补充丰富:2-6月围绕“肖塘・本草”跨学科项目、中医药文化、书法等特色课程,组织教师开发数字化资源42条,包括微课(如《冬虫夏草生长过程》)、互动课件(如《书法笔法演示》)、实践视频(如《百草小木盒制作》),其中15条资源被纳入拓展课、课后服务教学,如六七年级“百草折纸”“百草小木盒制作”课后服务课程,依托资源库实现教学标准化。

资源管理机制优化:建立“上传-审核-应用-反馈”闭环,每月收集教师资源使用意见,优化资源12条;将资源建设纳入教研组考核,语文组、艺体组因“资源质量高、使用率高”获学期末“信息化资源建设优秀教研组”,确保资源库切实服务教学。

(五)学生信息科技活动开展,提升综合素养

课程与活动融合见效:信息科技课程融入“五育”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校园本草园数字化导览图”“中医药文化电子小报”等作品30余件;4月结合科技节开展“电脑绘画大赛”“短视频制作比赛”,参与学生达120人次,其中8件作品获校级奖项,2件推荐至区级评选。

兴趣小组与赛事突破:3-6月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开展活动16次,重点培养电脑绘画、编程基础技能;5月选拔5名学生参与奉贤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九年级学生《基于AI的校园本草识别系统》获区级三等奖,实现学校在该赛事的突破。

(六)设备维护与安全保障,筑牢技术支撑底线

教学设备稳定运行:建立“快速报修”机制,本学期处理智慧黑板、PAD、网络故障28次,设备完好率达98%,保障“智慧课堂”“AI课例研修”等活动顺利开展;3月对全校智慧黑板进行系统升级,优化互动功能,提升教师使用体验。

校园安全信息化升级完成:配合学校安全工作,3-5月完成校园视频监控全覆盖补充工程,新增19处监控(含伏羲园2处、神农园1处),完善监控数据存储与管理机制,实现校园重点区域无死角监控,为安全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存在问题

信息化应用深度不均:部分教师(尤其老年教师)对AI分析、“三个助手”进阶功能应用不足,仍停留在“基础工具使用”层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创新性不足,如“肖塘・本草”项目数字化探究环节较简单。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覆盖面有限:信息科技兴趣小组参与学生仅30人,未能覆盖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区级赛事获奖面较窄,仅1项作品获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资源库应用反馈机制待完善:部分资源上传后使用率低,教师反馈意见收集不够及时,资源优化迭代速度较慢。

(二)改进方向

分层指导深化应用:下学期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开展“定制化”培训,如为老年教师开设“AI数据简易解读”专题课,为青年教师开展“跨学科信息化创新设计”workshop;推动各教研组开发“技术+学科”特色课例,如“本草数据可视化分析”(数学+生物),提升融合创新性。

扩大素养培养范围:扩招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至50人,增设“编程入门”“AI小实验”等模块;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信息科技夏令营,提前备战区级赛事,力争获奖数量翻倍。

优化资源反馈机制:建立“每月资源应用通报”制度,对使用率低的资源进行原因分析;增设“学生资源评价”环节,收集学生对拓展课资源的意见,推动资源优化更贴合教学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