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以 “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项目研究为抓手,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学校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并加强了日常管理。
1.明确了由副校长、网络管理员和全体行政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校长具体负责,网络管理员、党政助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信息员组成的信息化工作小组,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各司其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
2.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络公司的远程培训,组织班子成员及先关条线负责人,对网站资料如何上传、后台如何操作与管理等作了新的安排和部署,规定了日常整理、上传,和期末进行评比、考核的工作要求和依据。既丰富了网站内容,又明确了网络分工,同时也完善了资料的积累。
二、开展了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
在《校本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实践与研究》项目引领下,开展的各学科的微课制作与应用教学研讨等活动,积极做好微课资源库建设,做好相关的工作。主要有:
1.组建成立项目组。成立负责该项目的项目组和学科微课团队,项目组成员(微课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推进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2.前期调研摸底。开展了学生家庭和学校教师使用网络微信等信息化情况摸底调查,搜集来自校园管理者、授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反馈,了解现状,整理需求,为项目整体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参考,确保项目最终是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做到行而有用。
3.制定规划方案。学校在申报项目时,已经制定了学校信息技术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三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在规划引领下制定初步的《项目总体计划》,在项目总体计划里明确了项目内容,项目目标、主要项目阶段、预期成果等,为后期项目实施提供了书面指导和实时规范。
4.宣传学习启动。组织项目组成员开项目启动会,初步阐明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组织成员学习与项目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指导思想,明确后期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与目标。
5.开展各层面的研讨推动。教研组明确借助信息化媒介,助推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等。如学校数组组对钟秀兰老师《轴对称图形》和赵春昱老师的《有趣的数学》两节课进行集体备课和磨课,通过在课堂应用微视频等手段,实现翻转课堂,关注提高学生兴趣的探究和研讨。
三、发挥了信息化的教育宣传作用
1.微信公众号使用。学校在规范网站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启用了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与监管。 鼓励教师使用微信圈、QQ群的同时,加强对学校微信号的宣传与安全监管。利用好公众号稳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学校每月至少利用公众号推送一条新闻,同时,为扩大公众号的宣传作用,我们又进一步设计、美化了公众号的排版、字体等内容,使得阅读者阅读之后更方便关注学校,增强其宣传功能。尤其是在校园教育活动、招生新政策等家长、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事件上,微信公众号更是发挥其强大的宣传作用。
2.小红花评价平台。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软件使用的培训工作。经过培训,每一位主学科教师都已安装并能自如使用“小红花”评价软件。同时,我们语文、数学、英语和音乐教研组还组织教师,展开教研活动,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察点。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年段特征,重视学生坚持的品质,独立自主的意识、问题意识、合作学习的习惯、联系意识、个性化表达等的形成和发展。在此软件的帮助下,教师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海湾小学
2017年1月18日